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党建扶贫,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梁二娣
    2018-08-18 20:51:27   转载

    2018年07月29日09:54 来源:福建日报

    原标题:党建扶贫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
      七月连日高温,古田县凤埔乡西溪村的“党建便利店”依然人来人往。购物、缴费、休闲乃至智力充电,村民来此目的不一,离去时却都挂着笑意。与一般便利店不同,“党建便利店”通过党建理念、服务队伍、服务项目“三个进驻”,为村民提供行政代办、产业帮带、金融贷款、就业推介、产品代销等一站式服务。


      以往,村民自产的笋干、土鸡蛋、蜂蜜等农副产品,要挑到20多公里外的集市去卖。现在通过“党建便利店”这一综合服务平台,由“村淘”外销到全国各地。目前,全县农村“党建便利店”有20多个,20多名返乡创业大学生等能人参与经营。


      山区农村分布零散且“空心化”严重,一些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引领脱贫攻坚功能不强、服务群众不够到位……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?农村“党建便利店”这一综合服务平台,已成古田县近年来探索党建促脱贫新模式诸多亮点中的一大品牌。


      亮出身份争作为


      行走在翠屏湖畔的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,只见路旁的花丛中立着一块牌子,上书“党员卫生责任区。党员:卓端芳”。


      “牌子周边区域的卫生,由我负责。”卓端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


      坂中村是库区移民村,临湖景观资源丰富,不过,早年发展一直受制于交通闭塞。


      近几年,村里相继建起临湖公园、移民文化馆、天然浴场、野餐营地和自行车道,大力实施党员“亮身份”等星级化管理,带旺了人气,旺季每月接待游客逾5000人次。同时,村里还盘活两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“移民楼”,建设候鸟式青年人才文创营。


      古田县创新开展“三亮三晒一争创”活动,层层评选1000多名政治过硬、表现突出、有较强带富领富能力的农村党员示范户,发放党徽2万多枚、贴挂党员户门牌2500多块,引导“党徽胸前挂,示范牌门前挂”,激励党员在农村发展中亮身份、争作为,出主意、寻资金、拓销路,现已直接或间接带动1.2万多名农民群众增收。


      脱贫一线成为党员干事创业的主战场。全县开展“百名党建特派员联村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”活动,向建档立卡贫困村、软弱涣散党组织、重点企业下派100名党建特派员,择优选派19名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(街道)挂职,将党建工作力量向经济薄弱、组织建设薄弱的“双薄弱”村重点倾斜覆盖。同时,138个县机关单位联系14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,838名党员干部结对1455户4737个贫困对象,实现机关单位、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。


      针对有些地方党组织活动场所较差,甚至没有活动场所的问题,古田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14万元,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建(修缮)项目82个;全县12个社区综合服务场所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。对优秀党员、党员示范户,有针对性地落实信贷扶持、困难救助、日常关怀等帮扶措施,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。


      亮身份不能充门面、装样子,督查落实全程跟。县里年初制定下发党建重点项目清单及工作责任书,年中组织“党建促脱贫,夺旗创精品”现场检查指导,年底通报排名,授“流动红旗”“流动黄旗”,跟个人、部门的绩效奖励、党建经费奖励直接挂钩。


      能人返乡挑大梁


      吉巷乡韦端村三清湾,海拔850米以上,地势开阔,空气清新,80后党员李圆圆的茶叶家庭农场就坐落于此。


      大学毕业之后,她只身前往上海打拼,但她认为“只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,才能生产出真正健康、优质的农产品”,于是决定回乡承包荒山创业。


      2016年,她组建茶叶合作社,在乡里的指导下,吸收15户贫困户以扶贫贷款5万元资金入股——每年可获取入股额的10%稳定收益,人均增收近6000元。


      值得一提的是,她还牵头成立了古田县大学生创业协会。现在,协会纳入台账管理的创业高校毕业生120多人,创业项目60多个,涉及10多个行业,获得各级补助资金、信贷扶持资金300多万元,带动800多人就业。


      李圆圆返乡创业、带动乡亲增收的故事,是当时实施“党建强社(合作社)、合作富民”的一个典型例子。


      放大视线来看,古田县将“产业党建”与脱贫攻坚相融合,推行“支部+企业(合作社)+农户”等模式,引导15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,帮助落实个人发展增收性项目310多个。


      “领头雁”挑大梁、带致富,需要政策长远鼓励。古田县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设立全省首个县级民营科研人才协会和乡土人才教育院,建立262名乡土名师库,组建大师、专家工作室33个,推进智力扶贫、技术扶贫。


      2015年以来,当地累计选拔经济能人831名、乡土人才220名、返乡创业大学生30名进入村级班子。这些人头脑活、信息灵,引导带动贫困村、贫困户依托食用菌等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地发展项目120多个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